2018-08-3016:24
來源: 冷凍食品網 發(fā)布者:劉圣蓉/冷凍食品
今年最流行什么顏色的口紅?什么樣的空調最搶手?哪個地方的人最愛穿秋褲?……這些問題,,如今都可以用消費數據來準確回答,。
在大數據時代,,傳統(tǒng)的“定制”業(yè)務正在向“反向定制”延展,,即通過聚集數量龐大的用戶需求信息,,向商家/廠家集中定購,。
和天貓?zhí)峁┫M數據給生產廠家一樣,,B2B平臺的價值之一,也是抓取一定數量小B客戶的共性需求,,反饋給上游原料和生產商,,讓產品的研發(fā)與生產更精準地貼近終端需求。
在相對傳統(tǒng)的冷凍食品行業(yè),,B2B大數據也正在發(fā)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,,以往“廠家生產什么,終端就賣什么”,正在轉化為“終端需要什么,,廠家就生產什么”,。
用數據摸清終端真實需求
舉個例子,通過交易數據發(fā)現,,同樣是排骨粒,,中式快餐做糖醋排骨的食材,和燉罐店的排骨燉罐食材,,對排骨粒的規(guī)格,、含肉量、肥瘦比,、切法等標準要求是不一樣的,。
平臺方就可以根據這些算法,制定獨有的渠道標準的產品,,讓工廠直接按此做標準定制化生產,,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,并進一步降低終端的人工成本,。
這是被譽為凍品B2B領域“獨角獸”——福建凍品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冷凍食材研究院正在做的事情,。
排骨粒的例子就是根據大數據實現反向食材定制的案例之一,那么作為凍品B2B平臺,,冷凍食材研究院所以靠的大數據又是從哪里來的呢?
據了解,,凍品在線的大數據主要包括三個板塊:
其一,輻射區(qū)域上,,包括福州,、成都、昆明等在內的20多個城市(自營+合伙人),,隨著范圍的擴大,,其數據覆蓋的深度廣度也在不斷擴大;
其二,產品品類,,包括冷凍肉類(豬,、牛、羊副,、雞鴨副)、凍品海鮮,、調理美食(包括火鍋料,、半成品、油炸休閑等),、速凍米面,、速凍果蔬共5大系列,基本囊括了冷凍食品的主流品項;
其三,渠道客戶類型,,主要分中小餐飲,、菜市場、社區(qū)便利店等共18個終端渠道客戶,。
冷凍食材研究院院長王德明介紹:“通過分子公司及合伙人的交易數據,,沉淀了每個渠道的交易共性、產品共性,、使用共性,、消費共性等應用場景的數據模型。”
對于海量的大數據,,需要提煉哪些方面內容?
第一,, 從大數據中提煉共性的需求來量產。
具體而言,,即在進行交易數據分析的過程中,,提煉有一定規(guī)模、一定需求量,、一定產品屬性的數據,。“這樣的數據具有代表性,也是我們確認需求的價值點,。”王德明說,,“我們也會研究每個餐飲類別的共性的需求,這樣量才會大,。太個性化的,,沒辦法量產。”
第二,,從分類數據中提煉出各渠道用戶對產品的二次加工需求,。
據了解,冷凍食材研究院會將交易數據,,進行分品類,、分渠道、分單品的數據輸出,,并在用戶需求的基礎上,,提煉出各渠道用戶對產品的二次加工需求。此外,,還會深入到每個餐廳后廚,,去研究每個餐飲類別的廚師會用食材做哪些額外加工,這些加工是否在工廠就能夠很好的完成,,從而降低餐廳的人工成本,,提高效率,。
促進成熟產品定制,藍海產品研發(fā)
凍品在線CEO林志勇曾針對傳統(tǒng)分銷模式做過深度分析,,將傳統(tǒng)分銷的痛點歸納為5點:
一是渠道層級多,,以致于終端拿到手的產品性價比低,為了降低采購成本,,餐飲終端只能進一些亂七八糟的雜牌產品;
二是產品同質化,,價格戰(zhàn)惡性競爭嚴重;
三是產銷不匹配,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,,不是終端最終想要的產品形態(tài)和規(guī)格;
四是廠家想下沉渠道,,但物流配送半徑受限,服務區(qū)域拓展不足,,無法精耕;
五是受限于一批商的推廣能力,,新產品推廣效果層層遞減。
借助大數據的目的,,正是為了更好地形成產銷匹配,,和廠家的產能優(yōu)化,以及新品研發(fā)有更高的成功率,。不過,,要將數據轉化為切實可行的項目,首先得制定科學合理的操作流程,。
“在實際操作中,,我們會確認兩種方式,即成熟產品的定制以及藍海產品的研發(fā),。”王德明介紹,,通過不斷摸索,已經形成了標準的“8步”操作流程:
1.前期的數據分析,、市場調查;
2.用戶需求確認;
3.產品立項研發(fā)/定制;
4.生產方資質,、資格審查,生產工藝溝通等硬件的確認;
5.“小樣”內部試吃,,人員推廣培訓及外部試產試銷;
6.用戶使用反饋;
7. 改良,、修整后再試推,并得到用戶的認可;
8.批量生產,,并結合互聯網平臺的先天優(yōu)勢,,快速線上和線下整合推進。
整個工作流程中,,幾乎都要用到數據抓取及分析,,而且不同階段所用數據內容及分析角度不同。
其中,,前期主要抓取用戶的需求和使用習慣、市場的整體容量、交易使用的頻率,、渠道結構等方面數據;中期則是產品導入期的交易數量,、交易頻次、各類渠道占比,、用戶反饋情況等數據分析;后期主要抓取產品成熟期的覆蓋率,、保有量、銷售數量等數據,,以此來確認打造爆品的基礎,。
鎖定同一渠道的共性需求
凍品領域的傳統(tǒng)定制業(yè)務,主要針對單個大型連鎖餐飲系統(tǒng),,或者部分區(qū)域市場的個別大代理商等,。那么,以大數據為媒的定制是怎樣的呢?
據了解,,作為B2B平臺的冷凍食材研究院,,將定制分為從工廠食材與從終端渠道兩個端口,即根據具體情況,,分別從兩個端口做菜譜研發(fā),、產品定制。
工廠食材端的定制,,主要包括兩個方面:
一是現有產品定制,,即現有市場流通產品在B2B平臺沉淀后,在品質,、產能,、交易數量、潛在容量等具備很好的基礎時,,進行針對性的OEM推進,,成為定制品牌的帶路產品;
二是新品研發(fā)定制,通過主流渠道的現狀及未來發(fā)展的趨勢分析,,梳理產品的差異化需求,,提高終端的效率,確認新品的研發(fā)定制,,并挑選合適的加工廠,,進行源頭的深入合作。
從終端渠道的定制,,不是針對個體餐廳,,而是對同一渠道類別,幾千家,、幾萬家終端的共性需求,。
“比如黃燜雞,、沙縣小吃,終端用戶足夠多,,才能支撐這些定制產品的銷量,。”王德明介紹,根據市場需求定制標準黃燜雞塊產品,,省去了終端餐飲用戶采購雞腿肉還需要自行切塊的問題,,也避免傳統(tǒng)經銷商手動切割的二次污染,而且節(jié)約大量的廚師成本和損耗成本,。
目前終端比較受歡迎的定制產品有哪些特性呢?王德明介紹,,主要有兩種:一是以食材A+調味包B的形式組合,終端使用很方便,,如巴沙魚柳,、金湯巴沙魚等;二是調理定制半成品,比如標餐工坊荔枝肉,、麻辣雞雜等,。
“在數據價值輸出的時候,重點是將整個市場細分渠道的規(guī)模,、多種應用場景,,以及未來發(fā)展的趨勢作為判斷標準,來規(guī)劃B2B平臺研究的方向,,并以此研究的范疇來確認用戶的需求,,并滿足他們。”王德明說,。
中式快/簡餐,、小吃、區(qū)域連鎖切入價值高
隨著中國餐飲市場全面升溫,,幾萬億的餐飲大蛋糕中,,方便快捷的速凍半成品擁有巨大的發(fā)展空間。那么,,就目前來講,,哪些終端,大數據切入的價值較高呢?
林志勇認為,,主要為中式快餐/簡餐,、特色小吃,以及區(qū)域性連鎖店等,。原因如下:
其一,,廠家有很多菜譜的產品研發(fā),卻沒有合適的平臺切入終端,,通過凍品B2B平臺整合,,并在廠家端創(chuàng)新后,,產品快速直達終端。
其二,,連鎖餐飲需要差異化,、標準化的產品,以保證服務的一致性,,借助大數據來精準研發(fā)的菜譜和匹配的產能,能以最優(yōu)的性價比來滿足其需求,。
其三,,其他渠道更多的是夫妻老婆店,沒有菜譜的更新,、研發(fā)能力,,但是又要不斷更換菜品以滿足消費者的味蕾,也需要一定的專業(yè)平臺給予產品,、菜譜的支持,。此外,作為整個交易鏈上最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,這些客戶確實最沒有話語權的,,一般都是當地經銷商賣什么貨,就買什么貨,,上什么菜,。
其四,終端用戶大多日出而作,、日落而息,,無法了解同渠道、同屬性的門店都在使用什么產品,、推出哪些菜品,,需要通過平臺的整合推薦,來第一時間升級自家門店的菜品,。
王德明補充道,,一個規(guī)范的B2B平臺,同時也承擔著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,,“有標準的軟硬件配置,,有詳實的數據可查”。
比如,,外部方面主要是嚴格管控原料供應商,,包括優(yōu)選源頭,審核供應商資質,,定期稽核與問題督導等;內部方面,,則是從進貨查驗到配送服務都進行嚴格規(guī)范,,并進行周期性巡檢稽核以確保管理制度的認真執(zhí)行。此外,,還有全程冷鏈配送,,自建專門的檢測室、定期抽取產品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,,以及與保險公司合作,,對平臺上所有產品進行投保等,從多個層面確保食品安全,。
至于未來大數據還可能向凍品的哪些應用方面拓展,,林志勇分析,將為凍品在餐飲業(yè)的銷售和發(fā)展趨勢,、廠家終端銷售通路和產品適用方法,、各銷售渠道的流通情況、廠家產品研發(fā)定制等,,提供數據支撐,,以此來優(yōu)化整個產業(yè)鏈。
注:文中配圖來自網絡,,如有侵權請告知
30000+
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+
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(yè)10億+
交易額10億